2012/6/10 8:37:00 浏览:1880 来源:长沙家教网
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最无所畏惧的,他们应该有最纯洁的思想,有最明亮的眼睛,有毫无功利的心灵,他们应该想做什么就尝试什么,想说什么就自由地表达,这才是“孩子”,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能更好的在生活中实践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美国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60元人民币。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找来一个帮手。自己先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对着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掉下来的柿子捡到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旁的几位美国人把这一切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问:“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
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翻译解释了半天,柿农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同意让他们走。
那位柿农不知道,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只卖了160元,但关于他们采摘和贮存柿子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的钱。那位柿农更不知道,在那几位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小农意识”,略带点贬义,毕竟没有长远眼光是做不成大事的。联想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就充斥着浓厚的“小农意识”,孩子的体质、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暂时不顾,只要他们考试时能有个高分即可。想想看,我们就是在培养孩子做好“柿农”,而一旦有一天有人要买他们的“柿子”时,他们定会像前文所述的那些柿农一样。这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有这样一则故事: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时,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小雨,夫人抵达门口的时候,大门两边齐刷刷地站了两队小朋友,全都有节奏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来宾们走进教室参观,只见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在座椅上纹丝不动,双手放在背后,脸上表情非常严肃。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便结束了参观。
后来,首相夫人对中国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下着雨还要让孩子们站在大门口等,又整齐划一地拍手、喊口号,好像木偶人一样?进了教室,又那么肃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孩子应该非常天真活泼,可这些孩子们一点也不像孩子了!
这个故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把学生教育成柿农式的学生了吧。自小我们就不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就得听从我们成人给做好的安排,规定好他们能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对的。作为孩子只能听话,只能服从,否则就不是“好孩子”甚至就是“坏孩子”。
柿农缺少的是眼界。而我们从中可以值得借鉴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教给学生的正是眼界,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不是只教他们“种出又甜又大的柿子”来,更要教他们“种出柿子来以后该怎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