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 16:19:00 浏览:720 来源:长沙家教网
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真正能够起到全面发展孩子能力的合作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因素呢?
一、积极互赖。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积极互赖指的是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具体的策略是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资料互赖。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促进性的互动是指学生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而付出的努力。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不出这样的效果,老师也不可能拿出过多的精力照顾到班上的每个学生。而团体合作学习一般以3~4人为组合,个体相互之间能够提供足够和有效的帮助;交流各自所需的信息和材料;互相提供反馈信息;对彼此的结论进行质疑等。
三、个体责任。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并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个人任务的明确有利于避免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同时也是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的一种鼓励,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感受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同时,学生们也能学会一些社交技能,使他们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准确交流,实现高质量的合作,达到共同进步。
四、小组自评。合作学习内部成员的自评能够使学生们维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元认知水平上,同样也在认知水平上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手段。
但是,在目前大多数课堂上,很容易看到,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老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有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凡此种种,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因为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没有合作价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没有考虑到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动机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有的时候并不会使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很难从他人那里学到东西。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还数团体合作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