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30 11:11:00 浏览:1122 来源:长沙家教网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泽西等9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张岱年(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五四”时期,曾有人反对读古书,甚至有人反对读中国书。这事实上是偏激之谈,是难以推行的。不读中国书,专读外国书吗?外国书是应该读的,但是中国书不可不读。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传统的精神文明应有所了解。只有对中国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才能燃起热爱祖国的激情。世界上各先进国家莫不尊重自己的民族传统。当然也重视别的国家的文化成就。而近年一些鼓吹“全盘西化”的人们却偏偏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实际上这是可悲而又可笑的!
季羡林(国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杨振宁(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中小学生就可以做。我们体育运动可以从娃娃做起,文化也要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古代的东西是文言文写的,有些地方可能不大通,没有关系,小孩子记忆力好,先记下来,慢慢消化。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有些故事,讲一遍,听过去就完了,可经典文化不一样,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当时我提出要补中国历史教育,否则毕业后都给人家打工去了。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讲得多么深刻,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像力是无限的;美国80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顺便提及,正因为考虑到人文文化对人的人格与感情、人的思维方式与水平、人的非智力因素等影响极大,考虑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规定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
庞朴(历史学家)
今天我们在学术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前人有差距,其实不一定差在专业教育,但儿童教育基础不如上一代。问题的关键在于急功近利,重视技术,轻视人的情绪、思维和情操的全面发展。古诗文有助于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它的效果可以50年以后再看,百年树人嘛。
汤一介(哲学家)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诵读我们自己的古诗文的同时,能不能也从小用英文背诵一点外国的东西?如莎士比亚有些很短、很美的句子,雪莱的诗《致云雀》等也都脍炙人口。
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经典教育的价值历来就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如此来理解经典:“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地紧迫。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如果我们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艾德勒教授这样来描述经典教育目的:“阅读这些书的目的不是研究文物,其兴趣不是在学考古学,也不是在学语言学……反之,我们必须阅读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不因为岁月流逝而改变其重要性,而且因为他们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不受生生不息规律(永无止境的进步规律)所支配。”赫钦斯在强调经典教育的重要性时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我国著名学者、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吴宓先生在解放前曾提出文学(吴先生所使用文学一词是广义上的,包括文史哲等方面的著作)经典教育有八个方面的作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今天的经典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官能的训练、文化的陶冶、民族精神的弘扬,而且还在于汉民族人文生态的培育、文化生活方式的改造、审美境界的提升、价值观的熏建,继而达到经典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