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长沙

2010中考探究?议论文阅读指要

2011/5/21 8:59:00 浏览:1187 来源:长沙家教网

一、考点盘点

根据议论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标、新教材对议论文阅读与考查的要求,议论文阅读命题特点一般重在考虑如下一些方面:1.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仍会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2.对论证方法的考查将更灵活,会单独只问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也会重点考查论证的特点及作用。3.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及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技法的掌握。即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的特点是什么等。4.考查文中某一段落或词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某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体会认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5.语言侧重考查文章关键句、各段中心句的理解,按原文句型补写仿写句子的题型等。6.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如: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7.对作品的观点有自己的判断,对作品中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见解。

复习时要注意重点:一是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二是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三是掌握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1)辨析论证方法。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四是补充论据。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五是理清议论文的结构。六是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七是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答题时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



二、真题解析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 , 。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 ,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 。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200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试题)

答案:1.引出论题

2.关系: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纸上谈兵;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更难成大事。意义:知识化为力量,书本变成财富

3.大意:物有甘苦之别,尝过的人才知道;路有平险之分,走过的人才知道。道理: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提示:科学的东西必然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之,伪科学则不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略(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解析

这是一份考查议论文常见的阅读试题,也是一份比较典型的阅读试题,试题综合考查了议论文阅读的主要方面,没有纠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没有死套一些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品味、行文的逻辑思维和内容的拓展延伸上,符合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基本要求。试题主要采用填空的形式和问答的形式设题,符合学生的阅读与解题答题的实际。试题尽管只有5道小题,但难易适度,并有一定的区分度,能较好的考查出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水平。

第1小题,看似考查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实则是结合具体文本,考查议论文的引论这一点的理解的。引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提出论题,领起全文的作用。答题时,一是要结合内容的整体整体感知,把住上下文的主要意思作答,二是要考虑结合学过的引论的知识解答,三还要紧扣小题的“作用”这一要点,不要答成对胡总书记的话内容的理解。

第2小题,考查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小题是填空题,共设两个空。前一空是考查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即“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是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作答时,一是要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二是要适当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事物紧密关连、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去思考,自然会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后一空是概括“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这一空是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时要从文中主要语段中的关键句中提取,二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要义来考虑。

理解文章主旨,还必须把握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正确解读和理解。第3小题,拟了一道对选文中引用“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的关键句子的理解,也是设两个空供学生填出,第一空是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几句话的大意,解答时,一是要运用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逐字逐句的翻译,二是要结合文章的文意去推测把握。第二空是提炼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一空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要紧紧扣住原句的意思提炼,二是要结合文章的语境义进行合理的推断与印证。

第4小题,是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这是开放性试题,是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的可能,从而答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展示平台。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没有唯一答案,解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解答这类试题也不是大而无当,信口开河。也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角度要合理,思路要对路;二是要回归文章先梳理内容,在真正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而发掘。

第5题是阅读延伸题,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文本与实际相沟通,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解答这类题需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联系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实际,写自己的作法与设想。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一是不拘泥于文本的内容,但也要注意与文本的联系,不能信马由缰;二要拓宽解答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思考,又要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解答,答在点上,不能不着边际。三要最好结合自己实际和同龄人的经历来谈。



错答探因:此类题常见的错误有:一是按习惯思维作答。如第1小题考生答案为“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习惯性的把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作为论点,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和灵活理解议论文的要素和文体特点;二是基础夯得不实,想当然的望文生义,所答内容不够准确,如第3小题“尝之者识”译为“曾经是常识”,“履之者知”译为“鞋的知识”等,主要原因是所掌握知识不全面、不扎实、不能根据语境灵活理解词义。三是答非所问,如第4小题,答成“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没有扣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个答题要点上来,再如第5小题,仍然纠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两者关系上,没有扣住在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的做的“做”字作答。主要原因是没有申请题目,或不会抓要点作答;四是概括能力较差,如第2小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答成“读书和走路”,没有深入到本质。

三、过关练习

(二)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7题。

人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见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说一句狠话:你白活了!

②藐视就是轻视、小看。据说牛的眼睛看东西是放大的,所以在比它小得多的牧童面前也俯首贴耳;鹅的眼睛看东西是缩小的,因而敢于向比它大得多的人发起进攻,常被人用来看家。我绝对不敢提倡大家都来像鹅那样看东西,但时不时藐视点什么人或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③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或为“家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所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犹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社会上那些投机钻营的无耻小人,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④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他们“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⑤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显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假名士真草包、假公仆真蛀虫,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弄潮儿”、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⑥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⑦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⑧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藐视你!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稳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我藐视你!

⑨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想“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独善其身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⑩果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虽千万人吾往矣。”哪怕你是世界首富,环球名人,哪怕你好运连连,官升如飞,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藐视你!

(选自《杂文选刊》)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弄潮儿”、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答: 。

(2)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独善其身的真君子。

答: 。

2.请指出下面加点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文中的“藐视”意思是 。

4.本文的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藐视我们应该哪些东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⑦段主要写藐视“人”,文中列举了那些事例?起作用分别是什么?(回答3个即刻)

答:其一是: 作用是 ;

其二是: 作用是 ;

其三是: 作用是 。

7.第⑨段说,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在作者看来,“资本”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7题。

“千城一面”与“自主文化”

江 明

①近两年,关于国学、炎黄等“宏大文化”的品评争论,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功利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文印象、某些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遗忘消逝。最典型的,各地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不仅令人产生视觉疲劳,曾经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也随着外部环境与内在思想的改变渐渐“雷同”。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②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时常是按照“尊重历史、保护氛围”的原则进行。漫步于一些欧洲城市,你会感叹于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稍事休息的咖啡厅,没准就有上百年历史,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则在向你娓娓道来它的亲历与沧桑;面对历史人物、艺术家的故居老宅,你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重大历史事件、杰出艺术作品的缔造映像。工业与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古罗马、拜占庭、哥德、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永不“落伍”,成为镶嵌在城市的一颗颗明珠。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地居民常常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保持着特有的平和与宁静。再看“年轻”的美国,一口百年水井也会被围栏保护。西部牛仔、西部淘金等“冒险史”,更被视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

③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不是兼具“胡同祥和与皇家雄伟”的气度,就是蕴含“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豁达,要么则映衬着“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顽强坚韧……种种优秀的人性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极大地体现出中国各地的人文精髓,无异于一笔笔无价的财富。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

④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有时是会面临一些难点,但这并非是取与舍的对立。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倘若善加引导,有针对性地融合,强强结合就会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至于文化与风格的纯粹性,只要不片面狭隘,同样有法可解。就建筑风格统一而言,巴黎的老城与新城,已是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的典型范例。

⑤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一些地方,正掀起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或是以沟通交流为名,频频举办“XX文化节”。“文化觉醒”的口号是不错,但实质却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旅游开发、招商引资、GDP政绩、利益驱动,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⑥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则可能是盲动的躯壳。在倡导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保护自身已有的精粹,向更广大的范围推介传播;同时,还应通过传媒倡导、艺术创造、群众文艺、校园活动、企业经营理念等途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城乡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文化。也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符合公众理想与行为的文化,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说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选自《人民论坛》

1.本文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而大发感慨的?这一问题作者认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 。

2.建筑是文化的反应。第②段中“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反映了发达国家居民怎样的一种文化观念?

答: 。

3.第②段中,谈到“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支撑着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做一简要概括。

答: 。

4.在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列举了怎样的事例进行论证的?

答: 。

5.第⑤段中,作者论述了怎样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国人怎样的一种品位?

答: 。

6.文章经过严密论证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

7.选文语言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意义深刻,下面摘录几句话,请你结合课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来。

(1) 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答: 。

(2)“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答: 。



(二)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4题。

学会做人

郭振亚

①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

②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说的“做人”、“圣贤”,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甚至还有着封建礼教的糟粕,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③比如“圣贤”、“好人”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当代毕?”王选院士对“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已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已的人。”

④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已?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⑤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已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贪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那么,你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的叭儿狗……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那些行为猥琐、心理阴暗、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称之为衣冠禽兽,或者称之为禽兽不如。

⑥你看,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人和人都有灵与肉,但不同的却是那个“灵”字,有的灵魂高尚、有的灵魂卑下、有的灵魂亮丽、有的灵魂龌龊,怎样“做人”?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

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一面镜子。面对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要旗帜鲜明,要知荣明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选自《福州晚报》 略有改动)

1.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答: 。

2.第③段对“好人”的诠释有不同的标准,请找出并写在下面横线上。

⑴南街村人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⑵季羡林先生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⑶王选院士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⑷北师大教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第⑤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 。

4.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答: 。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5题。

简单的意义

周国平

①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不自由.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②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更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成了你惟一的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

③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它的和你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隙,否则会消化不良;多么勤奋的登徒子,他的床第之乐也必然要节制,否则会肾亏.每一种生理欲望都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及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是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④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让你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⑤因此,我已经会开汽车,却仍然喜欢步行,骑车(倘若路途不太远的话),或者搭乘公共汽车(倘若不太挤的话),觉得那样是更加自由自在的,可以不必过于注意交通状况,让头脑继续享受沉思和遐想的快乐。

(选自《读者》)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它阐明了那些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作者讲述自己的生活,看似闲来之笔,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有些语言写的富有哲理,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

(1)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对"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长沙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0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