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13 11:42:00 浏览:682 来源:长沙家教网
要让孩子处在家庭生活中,而不是老是处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很累。要使孩子感到如鱼得水,这个“水”是大江大海,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金鱼缸那样的人造的。刻意的、僵硬的家庭教育,恰恰是营造良好氛围过程应力戒的。
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真正起作用的家庭教育,是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那些摆在眼前的样子和挂在嘴上的说教,反而是不和谐、不正常的环境因素。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概括地说,是要将教育孩子的科学性和原则性放在心里,用以指引方向,但不要机械照搬。家庭教育的艺术性,在于针对自己孩子的个别情况,将教育原则加以灵活运用。这种内刚(科学性与原则性)与外柔(艺术性)的结合,好似在苦药外面包裹糖衣,既收到药效又便于接受。
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最佳策略。如果你不能感受孩子的感受,即使晓得很多有关教育的知识,也没法明智地教育孩子,譬如,有时甚至会因为语调不对,以至无法继续对话。反之,与孩子关系融洽时最易说服孩子。是“顶牛”还是“寓教于玩”,是“教训”还是先体会孩子的感受再以理解的态度去说服……,这里面都有一个艺术性问题。?
不要将孩子硬列入某一种类型,你能给孩子的最大帮助是:站在一点,让他把内在的自我充分表现出来。对孩子只能影响和引导,不能专横和强迫。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有两种可能的氛围:一是宽松的、“内展”型教育环境;二是严厉的、“外铄”型教育环境。“外铄”型教育不大重视孩子的意愿,较多原则性,较少艺术性。我们提倡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孩子充分发展潜能,增强创造力,自主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在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方面,要强化该肯定的行为,淡化那些不该肯定的行为。如,当孩子表现出独立、果断、创造、爱心时,不要忘了去强化,被强化的行为必定会重复出现。而当他表现出怯懦、发脾气、不合作、残暴、破坏性时,不要去理会,使孩子从家长的态度和神情中,感受到那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感到无趣,从而引起自我调节和约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扶持、指引着他。
父母在家里也该有“做不完美的父母”的权利。所谓“不完美的父母”是说:自己除了是“父母”外,还是一个“人”,“人”总有人性和个性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有时甚至像个“大孩子”。如果我们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其感受,也该给予我们自己自由表达感受的权利。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一味地为孩子作出牺牲,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好处。那种以为“完美的父母”只能为孩子着想的看法是错误的。因此,想要做个好父母,先要做一个不过分矫饰,也不勉强自己的人,保留一份“做不完美的父母”的权利,否则父母和孩子都会感到累。要想做一个不过于矫饰、不勉强自己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了解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个“孩子”??我们孩童时代的感受。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根本没法了解孩子,没法跟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