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8 13:53:00 浏览:1091 来源:长沙家教网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在无意识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包办型"、"放任型"外的第三种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型"家庭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正确导向,其核心在于对孩子"管理"的一个度的把握,这将是处理好父母引导权与孩子自主权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孩子自主权的回归,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协调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这需要父母从"帮助"的角色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鼓励"的语言启发、以艺术化的手法引导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加以适时适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能力,使其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一)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能力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我国科学家王大珩指出,现在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项科学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① 可录音的手机,没过 几个月,就被可拍照的手机所淘汰 了。"高速度"是当今社会的最大特点。而作为刚进入青春成长期的高中生,他们也正是处于一个身心成长提速的特殊时期。他们一方面要面对自身的急骤变化,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周围环境的迅速变化。如何使他们在这种"高速时期"能适应自身、适应社会的变化呢?这种适应能力如何培养呢?仅仅通过学校教师培养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可能的。受就业压力和社会现实的冲击,高中生学习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高考,而高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学校开设的多门课程主要是以掌握知识为主,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能够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家里,孩子是处于最自然、最"本性"的状态下,对知识或观念的接受是最有效,印象最深刻、最长久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意识学习状态"。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观念、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做的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孩子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自我协调能力和自主发展创新的能力,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
(二)常见家庭教育的三种类型
家庭是组成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一个家庭虽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沧海一粟,但无数个家庭培养出来的无数个社会人,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家庭教育一向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虽然当今人们的思想开明了、社会的包容性大了。但据我看来,无论是遵从"父慈子孝"的封建社会,还是提倡"理解万岁"的今天,家庭教育万变不离其宗,常见的无非是这么三大类型。
其一,"包办型"。这类家庭教育,孩子无非是父母实现自己未竞梦想的工具。这类父母把自认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一套理念强加于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稍表现得有所不同,父母就会采取各种软硬措施使孩子就范。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不是被磨光了自己的棱角,变得温顺、没有主见,就是成为"叛逆"的一代。
其二,"放任型"。实施这种家庭教育的父母或者没文化或者没时间、精力,对于孩子的教育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顺其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好的。还有种父母对孩子非常信任,认为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好生活、学习等事情。但"顺其自然"的放任与在信任基础上给予孩子自由空间是不能等同的。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是未成年人,其心理、身体均处于不成熟时期,放任就成为有害的教育。
其三,"引导型"。这是介于"包办"与"放任"之间的,能够把握对孩子进行"管理"的"度"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前两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显然是诸多教育家不敢认同的。而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也正是这第三种类型的家庭教育,说到底也就是在探讨对孩子教育时这个"管理度"的如何把握上。从根本上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合理成长为目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一种类型。
(三)处理好父母引导权与孩子自主权关系的几种措施
父母对孩子有诸多义务,其中最关键的是监护、保证其发展的义务。但孩子并不等于父母的所有物,不是父母想如何塑造就可以塑造的。孩子有独立的人格,有思考能力,有他自己对社会中人、事、物特有的看法。所以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的自主权利。父母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而不能"滥用"权利。我们都承认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实际上,孩子也是在给父母"上课"。因此,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下放孩子的自主权,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从"帮助"的角色出发。
人无完人,"除了没出生的和已经逝世的,人人都会犯错误。"②再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
毛泽东错误发动了文革,达尔文《物种起源》中隐瞒了自己对爱德华?布莱恩和布丰?拉巴观点的借鉴,伽俐略隐瞒了对自由落体进行的是"思想实验"......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处在身心成长期间的孩子。所以,父母要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不等于包庇孩子所犯的错误。孩子犯错误是成长的伴生物,是磨砺本领的过程。父母要做的不是去责问孩子、谩骂孩子,而是帮他分析犯错的原因、当初为何没能避免、犯了这个错误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对于他的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又会得到那些经验等等。通过这种分析,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并且能够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新奇的、对他有意义的事。有些高明的父母甚至通过孩子所犯的错误反过来引导孩子培养一些优良的品性。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孩子在学校偷偷拿了同伴的玩具回家,母亲非常诧异,问玩具从何而来,孩子老实回答了,并且万分惊恐,等着母亲责骂。但母亲把他领到学校老师那,让他把玩具还回去,并暗示老师表扬孩子的诚实。孩子非但没有挨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从此他都能诚实地待人处世。③通过父母的分析、鼓励也能使孩子全面地看待问题,让其懂得对"错误"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没有醒悟,没能从中吸取教训、得到经验。在父母这样的引导下,自然而然能够培养起孩子的抗挫能力、自我协调心理的能力。
2、以"平等"的身份介入。
父母对于一些显然是正确的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而孩子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因而没能做出正确判别反而持有相反观点时,父母不应采取强制命令,一再对孩子强调"这是为了你好。""我们是过来人,听爸妈的没错。"这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因此,遇到这类事情,一定要与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相互间进行磋商,这会使孩子有种主人翁的感觉,并使其产生一种"在与父母商谈下,自己事情自己能够处理得更好"的想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以后遇到事情就会主动与父母商量。这样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反过来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在这种"遇事商量"的平等氛围下,孩子对处理自己事情的积极性高了,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孩子恰当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正是父母恰当的引导权与对孩子自主权下放的积极效果。
3、以"鼓励"的语言启发
现在有些孩子或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或是夸夸其谈、非常浮夸,这其实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些父母没注意到自己当着孩子的面任意对其评价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会过分关注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其行为、言语就会变得谨小细微,对于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虽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但真要完完全全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孩子在不断成长、社会在不断发展,父母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身的观念与时代现状就有了冲突,这样,如果再以自己停滞的、旧有的评价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得出不恰当的评价来。这反而误导了孩子对自身的评价。我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举了CCTV《实话实说》节目中一个案例。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男孩,他从小就梦想当发明家。中学阶段,花大量时间琢磨各种发明创造,并获得了不少小制作方面的奖,但因学习成绩不够好,父母认为他没有希望上重点大学。高考来临前,他却变得非常用功,后来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如果这个男孩的父母在他高考前,天天给予他这种评价:"你成绩这么差,重点肯定考不上了。"那么这个孩子本来可能认为自己可以拼搏一下能考上的,但天天在这样的渲染下,久而久之就会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了。人一旦失去了自信,就会缺乏奋斗的动力。所以请父母给予孩子自我评价的机会,并且不断鼓励孩子,而不要轻易否认你的孩子。
4、以艺术化的手法引导。
父母的不当评价,除了抹杀孩子的自信外,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变得虚荣。曾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我把它讲给了许多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听。有位记者先后采访了两位先生。一位是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一位是议会的议员。两位先生在被采访时,同时谈到了家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服刑的那位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分苹果时,他抢先拿了个最大的,母亲一下子板起脸来,于是他改换了一个小的,把大苹果都给其他兄弟姐妹们,母亲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谦让的行为。从此,他就知道察言观色,用欺骗的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长大后,在与他人做生意中也采用了欺骗手段,最终以诈骗罪入狱。而那位议员的母亲在分苹果时,她懂得孩子甚至大人的本性都是想要大的苹果、好的事物。于是母亲让孩子们修割草地,哪位修割得最多、最好,就能得到最大的苹果。议员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得到了那只苹果。从此,他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所回报。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一直勤勤恳恳,最终当上了议员。在生活中,可能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品性和行为,也可能由于父母的正确引导而成就了孩子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评价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影响的。
(四)总结语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是门很深很细的学问,以上列举的几项措施只是沧海中的一粟。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示出的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父母适时引导,在过程中关注孩子,孩子就会有个良好的心态和行为基础。这样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却会产生"适时乃发生"的奇效。因此,"引导型"家庭教育是值得提倡的,并有待于更多更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