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3 9:17:00 浏览:890 来源:长沙家教网
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有关家庭方面的研究课题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行为、教养观念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互动理论的兴起,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研究者就开始着力探讨现代家庭关系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涉及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亲子沟通。亲子沟通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核心而基础的方面。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青少年之间通过谈话、讨论以及一起活动(如外出娱乐)等方式交换信息,表达情感的过程,并且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存在相对稳定的规范和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研究者开始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是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探索自我同一性方面。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同时,青少年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等正向的发展结果有密切联系。而有问题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关系密切。可见,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关于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以往研究从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究了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沟通双方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其中有关亲子人格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仅有的一两项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影响各自的沟通行为以及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同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性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的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更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近来,方晓义等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考察交往双方的人格互动状况与亲子交往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母子冲突正相关。